第358章 好消息
宁波市舶司,来到大明的外国商船一艘接着一艘,在梅森停留这里的几个月,户部从这里收税达到了70万两银子。
朱棣命令下西洋的船只都已经准备完毕,为了让梅森感受到天朝上国的国力。特赐给他的船队三万件丝绸和三万件瓷器,还有两万箱茶叶。这是他对贵国的善意。
至于郑和要出行的货物,丝绸瓷器什么的都往船上装,足足装满了几十艘船。
梅森更是成为皇帝的座上宾,每次都能得到朱棣的赏赐。他也趁机拜访多位大臣和贵族,希望能够扩大在东方朝廷中的依靠。
文官是不行的,特别是那些叫翰林院学士的人,一口一个祖训不可违,可是该改变时就需要做改变啊,比那些贵族还硬,要是在君士坦丁堡,他们早就被砍头了。
“这次下西洋,不仅要结好友邦,还要让每个国家都知道我大明的天威。另外,也要看看你所在的国家。”
“感谢天朝皇帝的恩赐。”
大明内部对于梅森等人没有一个准确的称呼,有的说是大秦人,有的说是拂菻人,叫什么的都有。还是朱棣一锤定音,以拂菻称呼为这些人。一是为唐朝称呼,可信度高;二是为了避免和其他秦政权重复。
永乐三年四月十五,朱棣下旨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出使西洋。梅森作为向导为大明船队引路。
三百多艘船只从宁波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南亚进发。梅森也提前写信让快船送到彼得手中,他从原本的希望与天朝自由通商变成维持有限的贸易。
他在大明几个月发现,这里几乎什么都不缺。他们有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纺织原料——棉花、丝、麻,最好的饮料——茶,他们什么都不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不依靠贸易,这也让不少罗马商人出售商品困难,除了一些富裕阶层想购买,广大民众没有什么购买欲望。
对此,梅森写了一份长达十三页的建议书,建议东印度公司除了保持与东亚的良好关系,垄断明日、日朝贸易外,最好还能够承包东亚各国的海防,他认为目前皇帝的下西洋行动不会长久,面对国内那么强大的阻力,皇帝就算有心也只限于寿命长久。继承人上台极大可能会抛弃上任统治者的政策,公司需要建立坚固的据点,以及安抚塞里斯人,他们会是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统治基础。
而在东南亚,罗马的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罗马尼亚人、塞里斯人等负责统治底层的塞里斯人和土著民族,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导致各地的建设进度不同,梅森回去还得请求获得更多的力量进行殖民。
————分割线————
经过赶路,彼得终于到达了通杰利。这里的守军倒是有些骨气,宣布不会投降,他们可以守着这里只到援军抵达。
可彼得知道他们没有援军了,速战速决。全部的火炮都搬了过来,然后就是一通轰炸。
大量的炮弹落在城墙上,那些没有好好保养的城墙直接被火炮轰塌。士兵一鼓作气攻占城市,并且解决了零星反抗。
安纳托利亚中部已经回到罗马手中,弗拉德和斯特凡两个在大哥这里学的很多。从行政到军事都有涉及。
安纳托利亚不比欧洲,这里面积广阔,步兵需要长时间来进行行程,运送的物资也是需要更多时间。
穆罕默德也是发了狠,彼得这一路上都是逃难的百姓,大部分都是被抢劫后跑到西部的。据说匪徒已经跑到凡城了,看来得快点,不然就跑到帖木儿那里了。
正在此时,一群突厥人来到罗马军阵前。彼得以为他们是来对战的,可对方是来投降了,希望能够给他们一条生路。
这个部落人不算多,但也是跟随穆罕默德最久的一个部落。在苏丹跑到凡城时,命令首领守着这里,然后带着其他人逃跑了。
首领知道这样是等死,所以就计划投降罗马,说不定能留他们一命,为了投诚,他可以什么都做,什么都说。
彼得看着眼前这位,年龄和他父亲一样的首领,心中一个计划出现了。
“你是说,穆罕默德让你来抵挡我们?”
“殿下,穆罕默德这是让我送死,和贵国打是必死无疑,而且他已经不适合当这里的统治者了,贵国才是这里唯一的主宰。”
看着享受不少资源的部落如今都开始骂苏丹了,彼得感觉好笑,游牧民族的争权夺利比他们少不了多少。
“既然如此,我可以接受伱们,但你得按我说的做。”
“听殿下吩咐。”
这些日子的灭突厥令让不少人人心惶惶,一些想要投降的突厥人都不敢投降了,而且还出现了杀良冒功的情况,拿西安纳托利亚的归顺突厥人冒充东部地区的突厥人,这样下去恐怕已经稳定的西安纳托利亚也会不稳,所以彼得决定改变策略。将灭突厥令撤回,改成安抚,同时打散突厥部落,以小型模式搬到乌克兰和巴尔干充实人口。
此时穆罕默德正在焦急的等待前线的消息,逃亡路线已经规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