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寂看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抄书才子 >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第1/2页)

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现在已经有人定期把《旬报》送到泉州和漳州去贩卖,甚至建阳那边还出了《旬报》的合订本——都是做成盗版书,甚至卖的比福州城的《旬报》原版还贵,但是销量居然十分不错。

甚至《旬报》已经漂洋过海,许多商人带了旬报上船,使之渐渐流通开。

在朝鲜、日本、西洋华人中都有一些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日后肯定会缓慢增加。

这都导致《旬报》越来越挣钱。

如今《旬报》的平均销售数目在一千三百份,每期还有二十多两的广告费,扣去运营成本《旬报》每期给布政使司衙门带来的收入都超过六十两。

每个月发行三期,每月的收入就是小二百两。

《旬报》销售情况不好徐学聚固然会担心,但销售情况太好却也让徐学聚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这笔经费有些难走账。

一切的原因只因地方政府自己并没有钱财。

地方官的俸禄是由朝廷发放的,除此之外,衙门中的脚夫、船夫、力工、印工,甚至衙门一年开宴席所需的牛、猪、鱼、羊——全部要从本地百姓之处征收。

两人商量一阵,王文龙提了几个建议,比如做红薯粉丝厂之类的,但是这点规模怎么样也消耗不了一年二千两的投入,这笔银子足够做件大事业了。

那匹马显然经过长途奔跑,此时口中都吐着热气,马上骑士也是差不多,已经快入冬的天气,却浑身大汗。

布政使司衙门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它的塘报房就是这样一个由百姓供养起来的地方,每年能够不多收税就已经不错,徐学聚最初是觉得塘报房有这么多冗员,得给他们找份事情做所以才让王文龙开办了《旬报》,结果现在《旬报》的收入每个月能超过二百两,一年就是两千两,越挣越多。

八百里加急的成本非常高,非是紧急大事不会动用,无怪乎徐学聚的脸上表情如此郑重,而王文龙也感到奇怪,为什么签收人名单里头还有他的名字?

“我是福清寄递铺的,京城有书信八百里加急呈报福州徐藩台。”

“建阳,你看看吧。”

那汉子见到徐学聚也知是个大官,连忙下马跪下,呈上一副夹板保护着的书信,又拿出自己的驿符和回历。

这比徐渭徐文长还要厉害。

朱元璋时期明代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驿站制度。

王文龙写这文告之时是万万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一旁的徐学聚则是大为震撼。

王文龙疑惑接过,看了一眼,瞬间呆滞。

王文龙原原本本将自己写文告的过程讲了一遍,听完之后,徐学聚忍不住叹口气,评价说道:“建阳此番际遇着实神奇……”

两人通过给《旬报》供应蜡纸和油墨挣的就已经不少了。

自己这什么幕僚呀?

两人刚刚走出报社还没转进衙门就见一个壮汉骑马过来。

但是这次他却确实有些羡慕王文龙的际遇。

“有建阳这话,我就放心了。”徐学聚哈哈笑道。

他的文章送入内阁,肯定引起朝堂讨论,这么大的事情,他根本没有骚操作的机会。

两人都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可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旬报》直接玩死。

几年前致士的于慎行于阁老有句诗可以体现驿站的速度:“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酷暑时节从镇江捕捞的鲥鱼走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依旧新鲜,做生鱼片都没问题。

一看他这打扮,王文龙和徐学聚同时脸色一怔,接着徐学聚手下的小吏连忙上去:“可是要找藩台大人?”

进到内室之中王文龙就盯着徐学聚,想要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就见徐学聚打开夹板看了一眼里头的信息愣了半天,然后他一脸震惊看向王文龙,最后苦笑着把书信递给他。

这是王文龙在这年代第一次见八百里加急,徐学聚拿着书信走进衙门去,王文龙帮徐学聚签收回历然后连忙也跟着进入。

徐学聚点点头:“放着不是回事,花又花不出去,自然再做投资,只是投资什么需要好好想想。”

所以别以为李自成这样的驿夫就是给人鞍前马后伺候的驿站服务员,人家正经是手上有点本事,不然根本干不了这活。

徐学聚当年考中进士之后也当过言官,那时也想过做这等执天下之牛耳的事情。

此时离福州最近的驿站是福清的急递铺,这种地方设立在官道旁边,每个铺兵身上都会挂个铃铛。

徐学聚已经尽量在花了,给衙门里头又是发米又是发面的,一年到头算下来顶多能用掉一二百两就顶了天。

书信的落款是阁老沈一贯,而书信内容是告诉徐学聚和王文龙,王文龙在常州所写的诸生上疏被万历下口谕之后发给内阁票拟了……

讨论半天没个定论,好在也不着急,王文龙起身送徐学聚离开。

最新小说: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一号狂枭 吐槽节目:我怒怼百万家长 美利坚胜者为王 三国骁雄韩遂 五代十国往事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汉末圣人 留里克的崛起 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 皇城司第一凶剑 奋斗在沙俄 修仙,从抢夺主角机缘开始 盛唐挽歌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寒门崛起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 辅国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