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罗志学看着刚结束不久的四校联考的报告。</br></br> 这一次四校联考,乃是罗志学亲自做出指示,由礼教部,陆军军政部、海军军政部联合部署,由礼教部具体实施的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br></br> 其他人并不知道,不过罗志学心里已经是把这一次的四校联考当成了统一高考的尝试。</br></br> 四校联考,考试范围也只覆盖到省一级,这样工作量比较小,容易控制,出现什么问题也能够及时的调整。</br></br> 现在根据报告来看,这一次的联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初步摸索出来了一整套联考的制度。</br></br> 后续再试验个几年,等到更多高等院校建立起来后,那么也就能够逐步扩大高考的范围了。</br></br> 放下报告后,罗志学自言自语道:“现在,也该把中小学体系建起来了!”</br></br> 现在大楚帝国已经有了四所高等院校了,但是却是依旧没有相匹配的中小学,,目前招生只能是结合科举,直接从各县学里招生。</br></br> 但是县学这种机构,并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范围,因为这玩意的学生,都是由通过院试的秀才们组成,里头的老师说是老师,更不说是管理人员。</br></br> 前明时代的县学,以及大楚帝国接手过来后,并没有进行太多改革的大楚帝国的县学,说是学校,更不如说是秀才管理机构。</br></br> 这并不符合新式教育体系的要求。</br></br> 次日,罗志学召见了礼教部相关的官员,提出了要建立完善新式教育,在各地设立小学、中学的要求。</br></br> 各省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中学,要求每一个府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中学,每一个县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小学,每一个镇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小学。</br></br> 至于州,大楚帝国在承顺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推行了废除不上不下,级别不一的州级机构,部分小州被改为县,部分大州则是被改革为府。</br></br> 由此,大楚帝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变的更加简单而统一,由省-府-县-镇-村组成。</br></br> 为了降低推行新式教育的成本,也是为了顺利过渡。</br></br> 各县学、府学的建筑一律改革为新式高等小学、初等中学的校舍,原属人员或调入县礼教科或改为官办中小学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br></br> 原则上不做裁撤辞退,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改革的内部阻力。</br></br> 要是县学或府学改革为新式学校后,有县学的官员们发现自己丢了饭碗,那肯定是要有意见的。</br></br>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内部,尤其是基层的阻力,更是为了保持地方稳定,避免太大的动荡,罗志学亲自指示要妥善安排原县学以及府学里的工作人员。</br></br> 各镇里的官办初等小学则是新办为主,这种初等小学以启蒙为主,对校舍以及师资要求都不高,耗费也不会很大,只要文件下去了,那么各镇办一个小规模的初等小学问题不会太大。</br></br> 而高等中学的话,受限于师资不足的问题,暂时由省级礼教司主导办,师资方面将会有四大院校提供一定的支持。</br></br> 不过为了进一步增加师资力量,尤其是理工科的师资力量,罗志学指示礼教部适当办若干所专门用于培养教育人才的师范院校。</br></br> 此外,大力鼓励民间自办初等教育,对现有的私塾进行审查考核,进行登记注册,并颁发相关的办学牌照,并按照新式教育体系进行统一的学制、学籍管理,并给私办学校的学生办理官方承认的毕业证书。</br></br> 同时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并且运营困难的乡村私塾进行适当的资金补贴。</br></br> 罗志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其实不算高,一个县才一所高等小学,一个府才一个初等中学而已。</br></br> 对于官府而言,直接把原有的县学以及府学进行改编就行了。</br></br> 此外其实民间里本来也有极多的书院,学院……而且这些传统的书院其实早几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增设各类新学教育内容!ωωw.cascoo.net</br></br> 为啥?因为这些书院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而大楚帝国的科举,哪怕是从县试开始就已经开始涉及数学物理这些基本理科知识了。</br></br> 这些书院们自然要研究科举考题以及科目,然后针对性的对学生们进行教育的。</br></br> 如今众多私立的书院们,办新学的积极性可高着呢。</br></br> 而预料中的读书人阶层对新学的大量批判和不满……其实并没有出现,顶多只有些许老学究说什么世风日下而已,但基本也都是一边骂,一边到处找关系试图让自家儿子或孙子去那些新学办的好的书院里读书!</br></br> 为什么?还是那句话,学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当官。</br></br> 清末时期取消科举后,为什么会引起士林的大规模反对,学子们各种狂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