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钱维德将大槐树坊幸存的绝大部分百姓都叫出来,并进行登记造册后,刘嫂才回来,脸上却挂着泪痕。
‘那崋军士卒该不会欺负刘嫂了吧?’
这是钱维德心中的第一念头。
随即瞧见那崋军士卒跟在后面,背着二虎,再见刘嫂满身脏污却衣衫整齐的样子,又觉得不太可能。
于是待刘嫂走过来,钱维德便问:“刘嫂,你怎么哭了?莫非大夫治不了孩子的病?”
“没。”刘嫂摇头,随即擦了擦眼泪,笑着道:“我这是高兴的——崋军真在坊外安排了大夫免费诊病、施药,二虎已经看过病,喝过一副药了。你瞧,崋军的大夫还给抓了三服药呢。”
说话间,刘嫂将右手抬起来,钱维德等人才发现她手里还提着三服药。
大槐树坊有十好几条小巷,原本居住有一万人左右。但经历过两次兵灾,尤其是不久前被建奴掳走不少青壮男女,如今钱维德凭借着昔日自家杂货铺的一点名声,喊了一个时辰有余,现身的百姓也才两百余人。
这些百姓肯出来,昔日钱氏父子名声较好固然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不少百姓都如刘嫂一般,因为生病或缺少粮食等问题,藏不下去了。
实际对钱维德所说的崋军各种“好话”并不相信多少。
如今听了刘嫂的话,再见她确实拿到了药,众人惊讶之余,也不禁议论起来——
“难道崋军施粥赈济和免费诊病、施药的事是真的?”
“刘嫂都把药拿回来了,应该不假吧?”
“那还等什么?咱们赶紧去领粥喝,别去晚了没了!”
“走走走,同去!”
“···”
说了几句,很多百姓就自发地往巷子外走,去寻找崋军施粥赈济的地方。
“没登记的先别走啊?”钱维德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坊正的角色,见状连忙呼喊。
好在没登记的人不多,也都给他这个大崋委任的坊正面子,纷纷留下来找他登记···
钱维德的遭遇,以及大槐树坊的百姓对崋军信任度的增加、态度的改变,只是大崋接手京师后,进行半军事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类似的情况在京师内城、外城各处都有发生。
刘升知道,最差的管理,也比没有秩序要强。因此在入主京师的第二日,刘升便下令,特事特办,在京师迅速委任一批临时基层官吏。
大崋的城市行政组织架构,早在当年拿下汝阳城后不久就初步确立下来。几经更改后,如今制度如下。
行政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县(附郭县)、厢、坊、巷。
如京师等大城的附郭县,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区。
厢则对应城外的乡、镇,设正八品厢长一名,从八品副厢长1~3名,正九品典吏、纠察官、宣政官、防疫官各一名,从九品典农、典工各一名。
另配备10~30名吏员。
后面的坊、巷官吏配置就比较简单了。
坊相当于后世的行政村(大队),设正九品坊正一名,从九品坊副1~2名,从九品纠察员、宣政员、防疫员各一名。
另配备吏员5~18人。
至于巷,则相当于后世的自然村(小队),仅设巷正一名,非官,大吏、上吏、中吏、下吏皆可(吏分五级,最后一个为学吏)。
在实际操作中,就如同大槐树坊这般,崋军先找出几个还算可靠、有能力的人,授与临时坊正、坊副等职务。
再通过这几人叫出该坊其他百姓,进行登记造册,好方便统计人口。
至于说某些人并不适合当大崋的官吏,该怎么办——等他们干一段时间,能胜任的便转正,乃至升官;不能胜任的降职或免职就行了。
在崋军的引导、帮助下,再加上人口已经不多,京师新的管理体系建立得十分快速,不过两三日,一份关于北京城现存人口的总报告便呈递到刘升的御案上。
“竟只剩下八万多人?”
刘升看到报告上最重要的一个数字,皱眉之余也不禁唏嘘。
据他了解,明末北京人口即便没有像南京一般逾百万,应该也有八十多万。因为在嘉靖时期,北京城便有六七十万人口,到了万历年间,人口进一步大爆发,必然更多。
即便在崇祯年间,因为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以及一次次疫病,人口有所减少,但八十多万肯定是有的。
连遭两次兵灾,竟直接锐减了十倍!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兵灾有时要比瘟疫、饥荒更加可怕。
比如说历史上的扬州,原本也有八十万左右的人口,可经过“扬州之屠”后,就只有几十人幸存,何其令人嗟叹。
细看报告后,刘升又发现,京师不仅仅是人口锐减那么简单——这剩余的八万多人中,青壮男女比例并不多,大概只有三四成,剩余多是老人或孩童。
当然,这次初步的人口统计只包括北京内城、外城及城郭,并